2024年10月25日 星期五

1025【聽妖•說鬼•談怪】空中廣播導讀臺文館文學行動展

 鬼怪的世界,也是人間的倒影。其實都反映了這個地方百姓生活、社會價值、文化底蘊。所以同樣是迷戀《鬼滅之刃》但日本人的感受一定比其他國家多許多層次,因為他們才知道炭治郎所處的明治與大正時代交接的間隙,當時發生了什麼社會問題?爬梳鬼故事底下的人間情懷,這才是我們這次臺灣妖魔怪展覽的重點。再通俗一點的說吧,神鬼傳說都是用來警惕世人或勸人為善!

    歷史或許已經模糊,但鬼怪的傳說卻不會消亡,就讓我們透過鬼怪傳說的方式,來認識那些曾經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深刻、認真活著的靈魂吧~

    這次圖一館的【臺灣妖魔怪】文學行動展總共有五個展區,第一個展區是臺灣原住民的神話故事,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始生神話」,但因為是口耳相傳沒有文字而逐漸消失,幸好有些原民作家透過書寫記錄了布農的狩獵文化、達悟的海洋生活法則,甚至小說中再現女巫大顯身手,施展法術對抗敵人的史詩傳奇。

    我個人覺得比較特別的是阿里嘎該,牠是是花蓮阿美族傳說中的巨人,白皮膚、貓眼長髮,奔馳如風,擅長變身之術,拔手毛吹氣即可變出數千士兵,或變成嬰兒的母親,或變成婦女的丈夫,經常出沒於部落,冒犯婦女或吃嬰兒,今日阿美族海祭與豐年祭的由來就跟牠有關。

    第二個展區是我最喜歡的,為何厲鬼總是女性?展版上介紹了被負心漢拋棄而自殺的林投姐,小女孩被迫勞動、被綁在椅子上凌虐致死的椅仔姑,還有客家文化流傳的家鬼「金魅」不但會幫忙做家事,還能讓生意興隆,但必須遵守某些約定,例如定期提供活人血肉來獻祭,如果無法遵守承諾,該戶人家必定發生血光之災。這些都反映出當時社會人身買賣的陋習,女性社會地位低落,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只能寄託獲得另外一個世界的力量,才得以洗刷冤情、伸張正義。

    最具代表的就是,清代臺南府城法力最高強的女鬼「陳守娘」。陳守娘在丈夫死後,被姑嫂強迫改嫁,她不願就範,被凌虐而死。死後化為厲鬼,大鬧府城,附近居民夜夜不得安寧。後來永華宮的廣澤尊王前來降伏守娘,兩人展開鬥法,不分勝負,幸好最後德化堂觀音大士出面協調,承諾讓守娘入嗣孔廟的節孝祠裡,才順利和解。至今我們到臺南孔廟參觀,還可以看到守娘的牌位。

    第三個展區介紹了山林水邊的魔神仔、水鬼的由來與發展,例如:在日治時代就有日本民俗學家紀錄過他遇到的魔神仔是戴著紅帽子的幼兒亡靈,而臺灣現代作家吳敏顯的少年小說《三角潭的水鬼》,則寫了一個不想抓交替的另類水鬼。另外,你也可以翻閱《都市傳說百科》,了解一下「紅衣小女孩」最早是從哪裡開始的。

    第四個展區是鄉野奇談,主要介紹了最會講荒野殭屍故事的司馬中原(很多人都不認識他了),司馬中原當年在深夜廣播節目上談妖說鬼,開啟了90年代鬼怪敘事的風潮。另外,就是虎姑婆的兒童故事,目的在警惕孩子,留意陌生人及外在環境,不要被壞人所拐騙。在展覽中你可以看到虎姑婆謊稱自己啃骨頭的聲音,有些地方的版本說是在吃花生,有些則是說在啃??這就應證了同一個故事會因不同地方而有不同發展。

    最後,第五個展區是新世代的妖怪創作,其中同學最熟的應該是《返校》,自遊戲、小說、電影推出後,繼而又推出電視劇及同名小說。可說是結合歷史與驚悚元素,跨越影視與文學最成功的案例。另外,也有許多年輕人努力地想蒐集更多臺灣在地鬼怪材料,創作或紀錄屬於自己的新世代鬼怪文學。例如:老師在愛的書庫借的要求七年級同學要翻閱共讀的這本《尋妖誌:島嶼妖怪文化之旅》,就是由一群台大學生組成的社團,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規劃的一系列妖怪小旅行的紀錄,團隊走訪臺灣11條路線,包含魔神仔、女鬼、蛇神及阿里嘎該等各地的民俗傳說及神秘景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